深度调查:安徽两院涉嫌枉法裁判案引轩然大波 企业实名举报司法乱象
(本刊讯 章雁飞报道)2025年4月,一起涉及金额数千万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因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系列司法乱象,正在法律界引发强烈关注。浩禹珠宝(上海)有限公司及其公司代表人章浩日前向全国法制舆情监测中心递交长达万字的实名举报材料,直指安徽省庐江县人民法院、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存在"未审先判""程序违法"等多项违规行为。
离奇案情:一份从未生效的合同如何获得法院支持?
据笔者获得的案件材料显示,这起纠纷始于2022年的一份特殊约定合同。合同第八条明确约定"本合同经双方签字款到后生效",这一条款本应赋予买方最终决定权。然而在买方浩禹珠宝调查发现标的房产存在多重查封、卖方资不抵债等情况决定不予付款后,卖方竟凭借这份未生效合同将买方浩禹珠宝(上海)有限公司和公司代表人个人告上法庭。
更令人费解的是,庐江县人民法院不仅受理了此案,还在未对合同效力进行实质审查的情况下,于2023年1月6日冻结了浩禹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个人全部账户。"我们当天就提交了复议申请,但法院始终不予回应。"章浩向记者展示的银行流水显示,这笔冻结资金高达1900万元,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和个人无法生活。
程序迷局:两级法院的"司法接力"
案件进入二审程序后,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理过程更显蹊跷。该院先是以"需以另案结果为依据"为由中止审理,却在未依法恢复程序的情况下,突然裁定发回重审。法律专家指出,此举明显违反《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规定。
"最令人震惊的是重审阶段。"浩禹珠宝代理律师透露,主审法官张愿生在开庭前就明确表示"合同肯定有效,签了就必须给钱",并威胁"判决后不付款就抓人"。这段对话已被全程录音,笔者在录音中清晰听到张愿生法官的上述表述。
终审闹剧:法庭上的"策略"竟获支持
2025年3月的终审庭审出现戏剧性一幕。被举报人当庭承认:"起诉浩禹公司只是我们的诉讼策略。"这段被庭审录像记录的内容,本应导致原告主体资格被当庭否定。但出人意料的是,合肥中院最终不仅认定合同有效,还判决浩禹公司与法定代表人章浩个人共同担责。
"这完全突破了合同相对性原则。"中国政法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评论道,"如果法院可以支持这种'诉讼策略',那任何企业都可能面临被任意追责的风险。"
企业绝地反击:万字举报材料揭露司法黑幕
在长达28页的举报材料中,浩禹珠宝详细列举了12项法院违规证据,包括:
1. 违法冻结企业账户造成经营损失
2. 法官未审先判的录音证据
3. 庭审笔录与录音不一致的造假嫌疑
4. 超过法定审限却未按规定延长
"我们已准备好所有证据,将向最高检、全国人大等机构继续反映。"浩禹公司表示,此案已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和商业信誉损失,但维权决心不会动摇。
法律界强烈反响
该案曝光后,立即在法律界引发热议。多位资深律师指出,此案暴露出基层司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
诉讼程序形同虚设
司法纠错机制失灵
"当务之急是要启动司法督查程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位教授强调,"此案可能成为司法改革的重要样本。"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专家采用匿名处理)
新闻观察
这起看似普通的合同纠纷,因其在司法程序中暴露出的种种异常,已然演变为检验司法公正性的试金石。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此案的最终处理结果,或将对中国营商环境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本刊将持续关注案件进展。
免责声明:本文由当事人(单位)核实,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观点,仅作为呼吁、支持公平正义予以持续关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